Post By:2014/8/26 18:55:33
[img]http://b389.photo.store.qq.com/psb?/V10z5rMY3ONlbh/3ki11Tbe8*oiACjUOZY.PgSff0uHYDzt4gifOWN7X8Q!/b/dN7t6OeaGgAA&ek=1&kp=1&pt=0&bo=BwJaAQAAAAABAHk!&t=5&su=022607265&sce=0-12-12&rf=2-9[/img]
环秀街道因即墨城南城门而得名。即墨城为隋代所建,元至正十一年(公元1274年)扩建,城以土筑,开南、东、西3门,南曰“景岱”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公元1600年)重修城池,易土以砖,因即墨城南面处在秀美山川的环抱之中,改题南门旧额为“环秀”。
[img]http://b388.photo.store.qq.com/psb?/V10z5rMY3ONlbh/45hsZ1TkqNppPNhww844P81KZcRv.cAewzmdAV1Cjp4!/b/dOTDS.cmDAAA&ek=1&kp=1&pt=0&bo=kAEsAQAAAAABAJs!&t=5&su=051969313&sce=0-12-12&rf=2-9[/img]
通济街道因即墨城西城门而得名。即墨城为隋代所建,开西门“临川”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公元1600年)重修城池,改题西门旧额为“通济”。
北安街道位于即墨城北,取其平安祥和之意。龙山街道因域内龙山(天井山)而得名。
龙泉镇源于域内有“金龙泉”“银龙泉”“玉龙泉”等9个以“龙”命名的泉眼,故名。
鳌山卫镇源于明代卫城。明初,为抵御倭寇入侵,明政府在莱州府的沿海一线建有大嵩卫、鳌山卫、灵山卫三卫城。据《重修鳌山上清宫碑记》载:鳌山卫乃北宋末年全镇教龙门派创始人布道至此,观其僻处海隅,山脉蜿蜒来自西,十字街之东西南北有天然石垒数处,其形如“鳌”,遂名之。
***因域内多温泉而得名。此地温泉,蒸腾如汤,故称“汤上”。**战争后,改为温泉。
王村镇由王姓居多的村名派生而名。
田横镇因域内田横岛而得名,田横岛因秦末汉初的齐王田横而彰名。
丰城镇相传明永乐年间(公元1402~1424年),于姓人家最早迁来此地立村,为祁五谷丰登、人丁兴旺,故以吉祥嘉言取村名为“丰城”。镇名源于村名。
金口镇因域内金口港而得名。明代有金姓父女泊舟于此,故称“金家口”。清乾隆年间(公元1736~1795年),金口港已被辟为商港,十九世纪中期达到繁荣顶峰,成为黄金口岸。
店集镇明初,马、陈、李、邹四姓人家由云南迁来此地,马姓居西,称马家庄;陈姓居中,称陈家庄;李姓居东,称太平庄;邹姓居河南岸,称河南崖。后来人丁兴旺,四村毗连,亦因市集较大,村中开有多家旅店,常有来往旅客住宿,清以前称“客旅店”,后简称“店集”。
华山镇因镇内万华山而得名,相传为田单火牛破燕军处。
灵山镇因灵山村而得名。村名源于村南灵山,灵山素以灵气着称,山上有碧霞元君和灵山老母庙,亦因山形灵芝,故又名“灵芝山”。
段泊岚镇因镇驻地原称“四铺栏”,明清两代是即墨通往莱州府的七段铺之四,系元代建铺之初,因此地临洼负岭,多山岚之气,铺卒立栅栏自卫,故称“段铺栏”,后演变为“段泊岚”。
刘家庄镇明永乐年间(公元1424~1424年),刘、贾、庄三姓人家迁来此地立村,后来刘姓人日繁,就以“刘家庄”命村,镇名源于村名。
移风店镇源于金代兵屯“移风寨”,当系金人占领此地后,为强化治安,转移风气,改变当地居民文化习俗而命名;亦因此地明清时期为较大的市集之一,开有旅店,后演变为“移风店”。
七级镇相传此地明代以前有一座七层古塔,七级源于佛教用语“七级浮屠”。明永乐年间(公元1402~1424年),张姓、丁姓人家迁来此地立村,因在塔之东,故名“东七级”,镇名源于村名。
蓝村镇明永乐年间(公元1402~1424年)此地荒芜人烟,孙姓人家由云南迁来此地立村,因见栾树遍野,故命为栾村。清光绪二十四年(公元1898年),胶济铁路在此设站,称“蓝村站”,栾村也为之改为“蓝村”,镇名源于村名。
南泉镇明永乐年间,张、王、孙姓人家迁来此地,见有相隔千余米的南、北两个天然喷泉,遂在泉边立村,村以泉名命名为“南泉村”、“北泉村”,镇名源于村名。
普东镇据明万历《即墨志》载:普东社源于普东村,普东村为明代以前所建,因位于普救寺东而得名。镇名源于村名。
大信镇由大信村而得名,大信村原名刁村,后该村无刁姓人居住,村人为图吉利而改称“大信村”。